療程介紹
March 23, 2025
粉瘤(學名:表皮囊腫,Epidermoid Cyst)是一種常見的良性皮膚病變,由表皮細胞在真皮層內異常堆積形成,內含角質與皮脂混合物。雖多數情況無急性危害,但若延誤治療,可能引發感染、纖維化或蟹足腫等併發症。
病因與危險因子
粉瘤的發生與以下因素相關:
1. 表皮細胞內陷:毛囊口堵塞或外傷(如抓傷、刺傷)致表皮細胞陷入真皮,形成囊腫。
2. 遺傳因素:部分患者因遺傳傾向(如 Gardner 症候群)易出現多發性粉瘤。
3. 皮脂腺活動:油性膚質或皮脂分泌過剩增加毛囊堵塞風險。
4. 外在刺激:長期摩擦或壓力可能誘發病灶。
臨床表現
• 外觀特徵:圓形或橢圓形囊性腫塊,直徑 0.5-5 公分,表面平滑具活動性,常見中央毛囊開口(黑點)。
• 好發部位:頭皮、面部(尤耳後)、頸部、背部、前胸及四肢近端。
• 症狀:
o 未感染時多無症狀,觸感柔軟。
o 感染或破裂時,出現紅腫、疼痛,分泌乳酪狀惡臭物。
• 併發症: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局部纖維化或蟹足腫。
診斷
• 理學檢查:視診與觸診評估腫塊性質,鑑別脂肪瘤或皮脂腺囊腫。
• 超音波診斷:快速有效的診斷工具
治療策略
粉瘤處理依病灶狀態與患者需求而定,早期治療至關重要:
1. 觀察:小型、無症狀粉瘤可定期追蹤,但不宜長期忽視。
2. 手術切除:
o 方法:局部麻醉下,以小切口完整移除囊腫及囊壁,避免復發。
o 本院特色:採用微創技術,精準小切口切除,疼痛感低,恢復快,疤痕不明顯。
3. 嚴重感染時手術:若發生嚴重感染,可立即手術移除感染源(皮脂與囊袋),減少疤痕與併發症風險,並有效控制炎症擴散,縮短癒合時間。
4. 併發症處理:若出現疤痕、纖維化或蟹足腫,本院具備專業能力,透過擴大切口、疤痕修復或類固醇注射等進階治療改善外觀與功能。
為何需早期治療?
• 預防併發症:延誤治療可能導致感染反覆、纖維化或蟹足腫,增加手術難度。
• 感染控制:嚴重感染時,及早移除感染源可減少疤痕與併發症。
• 降低復發風險:完整切除囊壁是關鍵,延遲恐使囊腫擴大或結構複雜。
• 專業應對:即使出現纖維化或蟹足腫,本院可提供有效治療方案。
鑑別診斷
• 脂肪瘤(Lipoma):脂肪組織構成,觸感柔軟,無毛囊開口。
• 多發性脂囊瘤(Steatocystoma Multiplex):內容物為黃色油滴,病理起源不同。
• 惡性腫瘤:硬塊、不規則邊緣、不移動,需影像學或活檢確認。
預防與建議
• 皮膚護理:保持清潔,避免油膩保養品或長時間摩擦。
• 外傷管理:減少抓撓或擠壓,降低表皮內陷風險。
• 定期檢查:家族史或多發性粉瘤患者,建議定期皮膚科評估。
就醫時機
• 需立刻處理:病灶嚴重感染,伴隨明顯紅腫、熱痛或膿液流出。
• 腫塊快速增大或超過 5 公分。
• 出現紅腫熱痛或分泌物。
• 影響外觀或功能。
• 不確定病灶性質,需排除其他病變。
結語
粉瘤雖為良性病變,但感染、纖維化或蟹足腫等併發症不容忽視。本院採用小切口微創手術,提供低疼痛、快速恢復的治療選擇,並能在嚴重感染時迅速移除感染源,減少瘢痕與併發症。即使發生複雜併發症,我們亦能專業處理。早期診治是預防惡化的關鍵,若發現疑似粉瘤症狀,請及早至本院門診,由專業醫師評估與治療,確保皮膚健康與生活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