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分享
March 27, 2025
患者: 35歲女性。 症狀: 2個月前背部與胸口突然出現痘痘樣疹子,伴隨環境改變(換到無塵室工作,悶熱潮濕)。 求助多間診所診斷為青春痘,使用口服與外用抗痤瘡藥物數週,無改善。 最終診斷: 皮屑芽孢菌毛囊炎(Malassezia folliculitis),經口服抗黴菌藥物+擦第四代A酸治療1個月後明顯改善。
皮屑芽孢菌毛囊炎(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 或 Malassezia folliculitis)是由皮膚表面的常在黴菌——皮屑芽孢菌(Malassezia)所引起的毛囊發炎性疾病。這種黴菌通常存在於人體皮膚上,但在特定條件下可能過度增生,導致毛囊發炎。症狀表現為型態一致的紅色丘疹,或類似青春痘的變化,包括粉刺、紅色丘疹及膿疱,部分患者可能伴隨搔癢感。
此病常見於以下人群或情況:
• 易流汗者或需在高溫環境工作的人。
• 使用過度油膩的保養品或穿著不透氣衣物者。
• 接受抗生素治療、口服或外用類固醇治療的患者。
• 糖尿病患者、孕婦、免疫缺乏疾病患者,或使用免疫抑制劑者。
這些因素可能改變皮膚環境,讓皮屑芽孢菌更容易繁殖並引發毛囊炎。
皮屑芽孢菌毛囊炎常見於前胸、後背、脖子、肩膀及上臂等部位。然而,臨床上有不少患者的病灶僅限於臉部,特別集中於額頭、髮際、下顎等臉部周圍區域。這與一般青春痘主要分布於臉頰的模式不同,因此常被誤診為青春痘,導致治療成效不佳。
皮屑芽孢菌很愛吃油,也因此在皮脂腺分泌旺盛的位置,如頭皮、臉(眉毛、眉心、鼻翼兩側及延伸的臉頰、耳朵、鬍鬚處)、上半身(前胸、腋下與陰阜),這些部位由於油脂分泌較多,提供了皮屑芽孢菌一個可以恣意生長的環境,也是常見的好發位置
雖然皮屑芽孢菌毛囊炎外觀類似青春痘,但兩者有明顯差異:
• 分布位置:皮屑芽孢菌毛囊炎多見於臉部周圍(如額頭、髮際、下顎),而青春痘以臉頰為主。
• 病因:青春痘主要由皮脂過多、毛孔堵塞及細菌(如痤瘡桿菌)引起,而皮屑芽孢菌毛囊炎則是由黴菌引發。
• 關聯性:部分患者可能同時患有兩者,或者在治療青春痘時,因長期使用抗生素改變皮膚菌群平衡,反而誘發皮屑芽孢菌毛囊炎。
針對皮屑芽孢菌毛囊炎的治療需以抗黴菌為主,並可結合調節皮脂分泌的藥物。以下是兩種常見且有效的治療選擇:
• 口服抗黴菌藥:如伊曲康唑(Itraconazole)或氟康唑(Fluconazole),能有效抑制皮屑芽孢菌的生長。劑量與療程依病情嚴重程度而定,連續服用1-4週。治療期間需注意副作用,並避免與特定藥物(如某些胃藥)同時使用,以免影響吸收。
• 第四代A酸艾克痘(Aklief):Aklief(通用名:Trifarotene)是一種外用第四代維生素A酸,專為治療痤瘡設計,對皮屑芽孢菌毛囊炎也有輔助效果。它透過調節角質細胞分化與減少皮脂分泌,改善毛囊堵塞,每晚薄塗於患處即可。使用初期可能有輕微乾燥或刺激,建議搭配保濕產品緩解。
皮屑芽孢菌毛囊炎是一種容易被誤解的皮膚疾病,特別在臉部病灶患者中常被當作青春痘治療。透過口服抗黴菌藥針對病因,以及外用A酸輔助改善皮膚狀況,能有效控制症狀。若懷疑罹患此病,建議諮詢專業醫師,透過臨床觀察或顯微鏡檢查確認診斷,並依個人情況選擇適當治療,以獲得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