療程介紹
March 31, 2025
毛囊基質瘤(Pilomatrixoma,或稱毛母質瘤、鈣化上皮瘤)是一種良性皮膚腫瘤,起源於毛囊基質細胞,也就是頭髮生長過程中負責製造毛髮的細胞。它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良性病變,尤其多見於兒童和年輕人(特別是20歲以下),但成年人也有可能發生。這種腫瘤通常出現在頭部(尤其是頭皮)、頸部、臉部或上肢,摸起來硬硬的,像皮膚下的小石頭,因此常被誤認為「結石」或「異物」。
毛囊基質瘤通常是一個單獨的小結節,直徑從0.5到3公分不等,有些罕見案例可能更大。它的表面皮膚可能看起來正常,也可能帶點藍灰色或淡紅色,摸起來質地堅硬、不易移動,因為它與底下的結締組織黏連緊密。特別的是,這種腫瘤內部常有鈣化現象(鈣鹽沉積),這也是它硬度高的原因。如果用X光或超音波檢查,醫生有時能清楚看到裡面的鈣化點,這是它的經典特徵之一。
毛囊基質瘤的確切成因還沒完全解開,但科學家發現它與毛囊細胞的異常分化有關。研究顯示,這種腫瘤常與一種叫做 CTNNB1 的基因突變有關聯,這個基因負責調控細胞生長和分化。當它出現問題時,毛囊基質細胞可能會過度增生,形成腫瘤。此外,毛囊基質瘤有時與遺傳性疾病相關,例如 Gardner症候群(一種與多發性腫瘤有關的罕見遺傳病),但這屬於少數情況。大多數案例是偶發性的,沒有明顯家族史。
• 年齡:兒童和青少年是高發群體,尤其是5-15歲,但成年人也有可能發生。
• 性別:女性稍微比男性多見(比例約3:2)。
• 位置:頭皮最常見(約50%案例),其次是臉部、頸部和手臂。
雖然它不具傳染性,也不會「擴散」,但偶爾可能同時長出多個(多發性毛囊基質瘤),這時醫生可能會懷疑是否有遺傳背景。
如果你發現皮膚下有個硬硬的小東西,該怎麼確定是不是毛囊基質瘤呢?以下是醫生常用的診斷方式:
1. 視診與觸診
醫生會先檢查硬塊的外觀和觸感。毛囊基質瘤的特徵是硬、不易移動、邊界清楚,通常不會痛(除非發炎或受壓)。醫生可能還會問你什麼時候發現的、有沒有變大等問題。
2. 影像檢查
• 超音波:可以看到腫瘤的內部結構,常顯示出一個邊界清楚的結節,裡面可能有亮點(鈣化)。
• X光:如果懷疑有鈣化,X光能清楚顯示出來。
• CT或MRI:極少用,只有腫瘤很大或位置特殊時才會考慮。
3. 病理切片
最確定的方法是手術切除後送病理檢查。顯微鏡下,毛囊基質瘤有獨特的樣貌:由基底樣細胞(basaloid cells,主要成分:細胞核大、排列緊密、堅硬)和影子細胞(ghost cells,一種細胞核退化的細胞)組成,還有鈣化區域。這是它的「身份證」,不會跟其他腫瘤搞混。
要跟什麼區別?
• 粉瘤(皮脂腺囊腫):摸起來可能軟硬不一,常有小黑點,能擠出白色物質。
• 脂肪瘤:質地較軟,能輕微移動。
• 惡性腫瘤:例如基底細胞癌,表面可能不平整、易破潰。
大多數人選擇手術,因為這是最徹底的方法,尤其當腫瘤變大(超過2公分)、壓迫神經引起不適,或長在顯眼處影響外觀時。手術步驟如下:
• 局部麻醉:在腫瘤周圍注射麻醉藥,整個過程不會痛。
• 切除過程:醫生用手術刀沿著腫瘤邊緣切開,連同周圍少量正常組織一起移除(避免復發)。
• 傷口處理:小的傷口直接縫合,大的可能需要植皮(不過很少見)。
• 時間:通常20-40分鐘,門診就能完成,無需住院。
術後,切下的組織會送病理檢查,確認診斷。復發率很低(不到3%),只要切乾淨幾乎不會再長。
術後照護:恢復超簡單
• 傷口護理:保持乾淨乾燥,避免碰水,遵醫囑使用抗生素消炎藥。
• 癒合時間:1-2週拆線。
• 疤痕:取決於腫瘤大小和個人體質,小的幾乎看不出來,大的可能留淡疤。
如果術後傷口紅腫或滲液,記得回診檢查,避免感染。
毛囊基質瘤本身是良性的,幾乎不會變成癌症(惡變機率低於0.1%)。但有些情況還是建議找醫生:
• 快速變大(幾週內明顯增長)。
• 表面破皮、流血或化膿。
• 伴隨持續疼痛或紅腫。
• 多發性腫瘤(可能暗示遺傳問題)。
這些症狀不常見,但最好檢查一下,排除其他可能性。
毛囊基質瘤是個硬邦邦的小傢伙,雖然名字聽起來複雜,但其實只是皮膚下的良性腫瘤。對健康影響小,不痛不癢可以觀察,想處理的話手術就能搞定。診斷簡單、治療安全、復發率低,完全不用過於擔心。
如果你或家人發現類似的小硬塊,不妨找專業醫生看看。了解清楚、處理得當,就能輕鬆跟這個「小石頭」說再見啦!